2011-01-26

南瀛:散落在田野間的聚落們


原本,這只是府城行的一個外拐角落而已,其實一開始並未對這裡抱有太多的想像,但風情之處總是如此多嬌,他們往往帶來許多出乎意料的喜悅。

如同多數南部村落,這裡也是廣闊沃野包圍著村落的集村型式。不知為何我特別喜愛這樣的聚落形式,也許是老家金門就是如此吧,也可能是這種空間分布既有封閉的安全感,又有開放的自由感吧。城市是處處有人、擁擠到過度噁心的安全感。而田野散村雖然感覺不受限制,但又不時感到不大安穩。儘管在花蓮的這兩年讓我變得喜愛沃野千里的生活環境,但多多少少仍感到有些不太習慣,畢竟從小到大的養成就是這種典型都市文盲姿態,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改變。

話說回來,像我這種對老建築有特別情感的人,東勢寮、六分寮這種一般人不會注意的小村落,就足夠我賠上整個白晝。我預設是沒想到這裡會留下如此完整面積的傳統民居,因為我對南部太過陌生,因此見到時確實有說不出的驚喜,可惜欠缺時間好好走走,連捕捉光影的機會也沒有,只求有下次Long stay的機會。

這些傳統民居也許不如金門的繁複華麗,也沒有鹿港、安平的巷弄風情或磅礡歷史。但只要靜下心來,就能感受到常民文化營造出的美麗平凡,更尤甚者能找到所謂「根」的感覺。只可惜的是,許多建築已經改建,或已看得出改建之端倪。水泥透天厝突兀的樹立在這片美麗的聚落中,讓人難以恭維。

我並非反對改建,畢竟對許多普通老百姓而言,若居住空間不足又缺乏購屋能力,就地改建的確是無可避免之舉。但我難以接受的是,這些改建的透天厝,往往缺乏對村落景觀的尊重。這些房舍外觀的顏色、形式及體積樹立在這宛如沃野中的煙囪,這樣的文化景觀破壞往往如癌細胞般慢慢侵蝕整個村落。至少讓這些改建建築在這片景觀中協調一點,或是盡量別影響到周遭原有的景觀或環境。這個問題放諸台灣皆然,不僅存在於此村落中,台灣各個有點歷史的城市或聚落,都是這種不尊重周遭環境空間的改建形式之受害者。所謂富過三代才懂吃穿,要使這種對文化、景觀負責任的態度落實到大眾常民之間,還是需要很長時間來醞釀,但,只怕在這之前,這些有意義的東西就被破壞殆盡了。

還有另外一點很可惜的,就是人口的外流。像東勢寮、六分寮雖然還有不少人口,但看得出來皆是老幼居多,而六分寮旁一個保存更完善的小聚落更是宛若空村。有時這種狀況雖然可能使此地免於被開發或改建的命運,但相對其所擁有的環境與人的共生關係、經驗與文化也可能隨著老一代的凋零而無法傳承而被迫流失。像此處有許多古厝僅剩老人居住,若這些老人離故,這些房子的下場往往不是疏於照料而頹敗,就是被瓜分、拍賣或改建。這些對珍貴的農村文化傷害都非常大,但這並不僅是文化層面的問題,而是廣及經濟、社會面。若是台灣仍依循著戰後一貫的發展模式繼續走的話,這樣的文化危機就只會越來越嚴重而已。

趁著探親也去了一趟麻豆,一水之隔,熱鬧的多,也破壞的多。麻豆的社經地位一直都遠遠大於對岸的善化,留下的建築理應更加精彩,但因為開發腳步快,這裡的老房除了某一區塊保留較為完整外,其他都慢慢陷落在水泥叢林中了。

現在的許多農村為了尋求突破,希望能走出現今的困局而尋求發展。但要用怎樣的方式我想還是得更謹慎想想,究竟那些已開發區域的成長過程是不是有檢討的空間?像這裡仍保有相當完整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農村,是不是有更多想像與願景的道路能走。畢竟我們都看到了,台灣已開發城市的文化與環境破壞,往往與其經濟發展成正比,許多地方就算想挽回也幾乎相當困難。亟欲開發的農村人們,我真希望你們好好想想,希望你們好好去想想,究竟自己的家鄉,該是建立在縱的繼承上去發展開拓,還是讓您的兒孫們再也找不到你曾經走過的足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