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7

談談李國鼎

.
李國鼎先生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其深具遠見的政策方針、執行力十足的行政能力與傑出的協調溝通,是使其能有此貢獻的重要因素。然而,儘管因為上述成就而使其在國內外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仍兢兢業業、並奉獻投入直到去世,這些都堪稱是當今所有官僚的行為典範。

一般人提到李國鼎,多著重在經濟、財政政策上的貢獻,本紀錄片亦是如此,不停提到他所施行的政策與提出的論點。但對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並非只是這些事蹟貢獻,而是其政策計畫的思維哲學:「先見林,再見樹」這樣的一個觀點。現今台灣多數政務官的施政計畫與方針,大多缺乏遠見。除了選票考量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個「由廣至深」的施政思維。李國鼎所提出的政策之貢獻,其影響不僅限於施政當時,而是遠及十年、數十年。反觀當今政務官多好大喜功,往往在其任期中瘋狂做一堆零星瑣碎,卻無法整合、且缺乏長遠運用評估的「政績」,好讓選民以為他做了不少事,但實際上那些「政績」大多就像免洗碗筷一般,用沒多久就得丟,這樣又稱的上是所謂的政績嗎?我想李國鼎的思維值得這些政務官多多學習。


除了在思維上值得學習,李國鼎在政策的執行力,也是其政策推動相當重要的一環。身為行政者,無論有多完備詳細的規劃與想法,若無法確切推動執行,也不過是流於空談。李國鼎許多政策之所以能推動,就在於他善用方法、並有堅決的態度去推動政策。而之所以能有堅定的態度,我認為與其對自身利益的態度有相當大的關係。從影片中我們知道,以李國鼎的地位與成就,若其有心,他擁有的財產及特權不該只是如影中所呈現的那樣而已。但李國鼎為了利益迴避,卻連幫他兒子的公司都不願意,可見他本身對利益追求的慾望,並不像多數台灣政治人物來的重。而這樣一個心態也使其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上,能較不受限許多利益團體的壓力,而能以中立、外部的身分立場來走該走的路。不像當今多數政治人物為了利益而受限(抑或配合?)於財團(環保署署長)或砂石業者(某任桃園縣長)等等。

突出的協調以及資源調動,也是政策能夠順利執行的重要一環。影片中提到,李國鼎在政策執行上善於協調各部門的矛盾與歧見,使得政策推動能順利執行。雖然這與當時的政治生態有關,但不諱言的李國鼎善於協調、調動資源的確使得政策執行更徹底、更有效率。

後人對於一個具有傑出貢獻的人物,不該僅限於純粹的歌頌與消費,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學習、運用其留予後世的智慧與方法。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僅僅在於它留下了甚麼,而是它如何成就了這些,我想這些都值得所有領取大眾納稅錢的官僚學習思考,而不是為了特定目的而膚淺的消費、濫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