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6
府城行所見:「文化園區」的概念
近年來,台灣許多地方開始用區域性文化園區的概念來經營古蹟或歷史建築,台南市就是弄得十分多元的一個。
台南市多數的古蹟及歷史建築都被歸納進這樣的園區脈絡裡,這種方式讓原本各個零碎的單點能被整合成一個整體,這樣的整合使其某些操作層面上將更為有效率且更易推行。尤其像台南市這種各個亮點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之處,這種方式其實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至少對官方、經營者或是推廣者而言,以較大規模的整體整合推廣自然是較有力量,能使用的資源也自然較多。這種分區主要較大的運用層面在於行銷上的整合,畢竟不大可能在獨立出一個部門去分區專職處理事物,但用在行銷上其實已經相當足夠了。
對參訪者而言,這種分區方式也使其不會迷失在台南的「古蹟迷宮」中,至少對我這種府城初體驗的「觀光客」而言,這種分類方式著實是幫了我一個大忙,至少我在規劃行程時是以園區為單位去走,若沒有這樣的參考依據,的確是有些不知從何走起之感。在行銷與資訊呈現上我認為南市文觀處算用心的了,他們將各個古蹟點歸類於各個園區脈絡下,還繪成路線以google map的方式呈現在官方網站上。無論是否接受官方的路線去走,至少他給人在規劃路線上能多一個參考。
這樣的分類方式基本上還是有脈絡可循的。安平獨立成一個文化園區毋庸置疑,畢竟其與「府城」在空間和歷史的發展上本就有所差別。接近台南運河的五條港園區、忠義街與公園路圍繞的赤崁文化園區以及偏北區的鎮北坊文化園區,在分區上問題也不大,亦能切出一個較為明顯的界線。但民生綠園與孔廟就重疊過度了,我知道會如此規畫主要著眼於文化脈絡的不同,但兩者在空間地理上的重疊實在太多,就我的看法是不需要切一為二的。反倒是東安坊較有一切為二的必要,鐵路以東一區,鐵路以西一區,我認為是較為合適的,至少我是這樣切分的,畢竟我認為兩者光在空間上就有很大的分野。
除了史蹟和景點的整合外,其實還能整合更多的元素進來,特別是無形文化的層面,如在地音樂、活動或是工藝技術的行銷亦可整合在一塊。此外,區域內的有名美食或是特色商家亦能納入此脈絡推展,但在操作上可能較為困難,因為這涉及商業利益與主客觀抉擇的問題,畢竟若是以古蹟建築做列點標準是客觀上的選擇。但私人店家的列入選擇就是個較為主觀的問題,且牽扯到商業利益更是沒完沒了,甚至使園區往過度商業化的方向走去。這方面未來是可以推進,但在執行程序上需要更為公平謹慎,以避免其成為利益操作的平台之一。
此外,既然將一個區域的單點整合成一個園區,更多以園區為單位的活動、服務與硬體建設亦是可期之目標。如園區區內導覽體制的建立,或是區內景觀上的塑造與整合,都可藉由以園區為整體的框架下執行。透過這樣的串連整合,將使一些較小規模的單點更具存在感,並彼此融合塑造園區的文化意象。
其實我覺得其他縣市也能參考這種概念,特別在景點、古蹟建築等散落在各點的城市。如花蓮散落在城市各處的日式建築,或是北市博愛特區的眾多的城內古蹟等,都可藉由這種方式去行銷整合。讓城市不只是推廣故宮這樣的大單點,而能使更多更貼近一般民眾、規模較小的文化空間彼此整合成型。
這樣的園區概念方式能使「點」躍升成面,畢竟不是每個點都有故宮那樣的規模,因此此舉能讓那些其實值得一看、但規模不大的單點能藉此受到重視。此外,也能使旅行從柵欄式、景點式的型態轉變為更為深入的區域漫遊,能更貼近城市的真正面貌,在資源運用與管理行銷上亦更易於整合,這種類似於「生態博物館」將周遭鄰近資源整合的呈現形式應是未來趨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