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6

老樹、紅磚與傳承


一個念歷史、喜歡文化資產的人,竟至今才與台南孔廟邂逅,想起來的確有點心虛。台南孔廟與我腦中的想像有不小的差別,儘管事先有做了點小功課研究,但衝擊感還是難以言喻的。台南孔廟的面積還不小,若連鄰近的包覆著武德殿的國小也一起拉進來的話,這一大片公共空間對附近住家的調劑作用應該十分顯著,因為他不僅有人文背景,有美麗的建築,還有大片參天老樹包覆著,讓這個區域顯得格外清幽。不同於安平古堡的樹幾乎被修的有點矯作畸形,孔廟這大片的樹蔭顯得有格調的多。

原本台南孔廟泮池外是有圍牆的,後來台南市政府拆除這些圍牆,讓他與外部銜接成為大型的開放空間。我不清楚拆除圍牆這個動作是否有惹來爭議,但若以城市與文化資產互動的角度來看,這種具備大片室外空間,具備民眾休憩、公園形態的文化資產,就我的觀點而言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文化資產使用方式。因為許多規模較小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因為缺乏足夠庭院綠地等室外空間,使其僅有純粹的建築古蹟,這對景觀及居民休憩活動的供給其實有限,使得民眾來此變得是以參觀目的為主,反而無法真正走入市民的生活。要不然就像吳園那樣儘管有一定規模的庭院,但眼前視野卻完全被遠東百貨的高樓遮蔽,對市民的調劑效果亦大幅降低。

因此孔廟這塊區域是很難得的,這塊具有公園與文化資產雙重性質的區域,除了文化資產原有的教育與歷史呈現的意義外,亦帶來城市民眾亟需的綠地空間,使其儘管目的不是為了孔廟,也有可能走到這個區域來,無形中增加更多民眾與文化資產接觸的機會。

別小看文化資產與民眾不經意的接觸,這種非主動意願、不具目的性的互動其實都默默地在人心中造成影響,宛如在其心中埋下一顆文化的種子。就像人們的價值觀與行為總是與其成長環境息息相關,這種連結亦是帶來一種環境與人的生活牽連在一起,其影響力也許無法用學術、科學的方式去解釋,但就我自己的觀察與看法是,對多數大眾而言這種方式往往是最有效用的,畢竟很多民眾對於文化資產未必會採取主動的姿態去接觸,那這種透過生活休閒的被動接觸效果就會相當大。如同一個愛看書的家庭,其子嗣對於書多少也會有深刻的感覺。孔廟與綠地空間的連結亦然,透過增加更多接觸機會的方式默默的對市民產生影響。

過去認為教育的定義往往是主動式的,如上甚麼課,學甚麼東西,但卻常常忽略人是會觀察、模仿的。如同現在的教育,許多父母不停推小孩去補這補那,要求小孩成為模範兒童,希望他很會念書,卻不反省自己的問題其實多的可以,或是家裡根本缺乏讀書風氣,忽略了家教,以為砸錢就能解決事情,這反而是本末倒置的,應該是先從他生活環境背景的營造去下手塑造才對,雖然這跟文化資產公園化感覺是兩碼子事,但核心價值是相同的,就是我們如何擺脫過去要求民眾「主動式」的走到文化資產來的方式,而讓民眾「被動式」的與文化資產接觸,讓文化資產真正走入人的生活,變成一種成長的背景與意象,而不只是景點式的曇花一現。

此外,台南孔廟的面積不會大到宛如深宮,減少夜間治安上的疑慮,面積是恰到好處,又位於兩條大路的交界處,不會偏離民眾的生活動線,這些應當都有利於吸引此地成為當地民眾生活休閒的一環。到了夜間則打上了黃燈,讓整個孔廟顯得更具風情。不同於許多城市老愛打五顏六色宛如霓虹燈的景觀燈火,台南大多是以黃色燈火居多,不像許多城市,如基隆,打了一堆不協調的燈光,反而讓擁擠的城市看起來更加混亂,相對之下夜間的台南顯得更具典雅質感。

孔廟周邊亦有不少亮點,如武德殿、台灣文學館等皆在附近,但這次因為太趕因此沒時間去走走,相當可惜。此外,還有一些書店、咖啡廳與傳統小吃亦圍繞在孔廟周邊,亦相當特別,建議花一整天的時間在這個區域漫步走走,千萬別像我一樣走的太趕,就某方面而言,這個區域我算是走的走馬看花,加上又在拍照,因此看的其實很淺,只能等下次有機會再續前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