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4
2010-10-09
La bomba - Juan Carlos Navarro
昨天「北美」冠軍湖人意外的惜敗給「歐洲」冠軍巴塞隆納,功臣除了大殺四方的Pete Mickeal(不知道會不會意外拿到一張美金支票?)、以及湖人主力仍在沈睡的狀態外,就屬那個屢屢在國際賽射翻各國,綽號「La Bomba(The Bomb)」的Juan Carlos Navarro了。
2010-10-05
半成品-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1908年,日本國會核准興建花東線鐵路,總督府開始在花蓮北濱一帶著手設立花東線鐵路之營運中心,各種鐵路設施便依序完工。由於當時花東線並未與西部鐵路串連,因此更額外設置了出張所、警務段、工務段等機構,宛如一個小型鐵路局。由於鐵路、港口設施的設立,周圍地區也因此發展成為東部最繁華的地段。直到1988年,花蓮車站遷站後,舊站區叱吒一時的輝煌年代才告一段落。
火車站雖然遷走了,但一些舊機關設施仍堅挺地站立著。因此在文史工作者及當地居民的奔走下,眾多建築及設施陸續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由於具備相同的歷史背景及地理的群聚性,因此被縣府文化局設為鐵路文化園區,希望能透過這些設施的活化使此處成為花蓮的觀光旅遊中心。
鐵道文化園區共七處,分別為鐵道文化館(鐵道部花蓮出張所)、舊工務段與警務段園區、舊處長宿舍及其宿舍群、石藝大街(舊鐵道醫院)、洄瀾之心(舊火車站機工房)、蒸汽火車水塔以及鐵道遊廊商圈。
2010-09-22
2010-08-31
2010-08-26
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
最近,一直透過別人的雙手回顧自己過去的模樣,
那樣的期待是類似的可怕。
看不見的未來總是這樣遙不可及,當腦海冒出這樣的意識,不免常常令我感到害怕、不安與迷茫。
不是我不願意為自己想一想,而是我們總是再探索。
這樣的心態總是不願與人分享。
所以,我才總是不願輕易跟人提到我怎樣看待未來,畢竟人的嘴巴,總是比自己雙手來的踏實,任何人都一樣。
我只是喜歡常敞佯在自己編織的腦海群島裡。
然後,靠著自己雙手實踐吧。
我並不反社會,並不憤世嫉俗,
我只是比別人多了點自己編織的夢。
如果三十歲就已死去,又何必拖到八九十才入棺。
我只是不停再探索著自己是誰罷了。
希望願意了解我的人,能體會這樣的掙扎。
那樣的期待是類似的可怕。
看不見的未來總是這樣遙不可及,當腦海冒出這樣的意識,不免常常令我感到害怕、不安與迷茫。
不是我不願意為自己想一想,而是我們總是再探索。
這樣的心態總是不願與人分享。
所以,我才總是不願輕易跟人提到我怎樣看待未來,畢竟人的嘴巴,總是比自己雙手來的踏實,任何人都一樣。
我只是喜歡常敞佯在自己編織的腦海群島裡。
然後,靠著自己雙手實踐吧。
我並不反社會,並不憤世嫉俗,
我只是比別人多了點自己編織的夢。
如果三十歲就已死去,又何必拖到八九十才入棺。
我只是不停再探索著自己是誰罷了。
希望願意了解我的人,能體會這樣的掙扎。
2010-06-01
從林布蘭看城市
這學期的中通課,有不少時間著重在荷蘭-這個在中國明清之際主導全球貿易的海上霸權上,雖說主要立意是著重在從整個全球貿易的觀點下看明清中國,但同時也有個現象讓我感到感觸良多,那就是荷蘭的城市。
無論是這次的林布蘭,或是重點用書提到的維梅爾,都能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生活是與城市是完整連串起來的。 這次影片整個主軸除了林布蘭與他的畫外,還有個重要對象,就是他所生活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維梅爾與台夫特的關係亦是如此,其他多數歐洲城市也有相同的狀況,由此可見歐洲社會中人群與城市的緊密度,但放到歷史同樣悠久的華人社會,卻往往缺乏同樣緊密的認同感。
台北或是中國的北京、上海都出過不少藝術家阿?那為何這些華人城市就缺乏這種連結歷史、市民與藝術家之間的聯繫感?這其實與出自兩方對文化、歷史的態度或是經濟社會的背景有關,但有個蠻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紋理維護觀點上的差異。從影片的很多畫面能看出,主持人優遊在運河旁,背景映襯的是維梅爾曾經居住、從十七世紀遺留至今的建築群,而沿著河望去的兩岸也沒有突兀的高樓大廈去破壞城市的天際線,可以說這座城市不只是留下林布蘭的畫作,也傳承了空間上遺留下來的曲線,他們的城市意象與藝術家的生活模式、作品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純粹在美術館中體驗而已。
2010-04-27
談談李國鼎
.
李國鼎先生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其深具遠見的政策方針、執行力十足的行政能力與傑出的協調溝通,是使其能有此貢獻的重要因素。然而,儘管因為上述成就而使其在國內外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仍兢兢業業、並奉獻投入直到去世,這些都堪稱是當今所有官僚的行為典範。
一般人提到李國鼎,多著重在經濟、財政政策上的貢獻,本紀錄片亦是如此,不停提到他所施行的政策與提出的論點。但對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並非只是這些事蹟貢獻,而是其政策計畫的思維哲學:「先見林,再見樹」這樣的一個觀點。現今台灣多數政務官的施政計畫與方針,大多缺乏遠見。除了選票考量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個「由廣至深」的施政思維。李國鼎所提出的政策之貢獻,其影響不僅限於施政當時,而是遠及十年、數十年。反觀當今政務官多好大喜功,往往在其任期中瘋狂做一堆零星瑣碎,卻無法整合、且缺乏長遠運用評估的「政績」,好讓選民以為他做了不少事,但實際上那些「政績」大多就像免洗碗筷一般,用沒多久就得丟,這樣又稱的上是所謂的政績嗎?我想李國鼎的思維值得這些政務官多多學習。
李國鼎先生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其深具遠見的政策方針、執行力十足的行政能力與傑出的協調溝通,是使其能有此貢獻的重要因素。然而,儘管因為上述成就而使其在國內外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仍兢兢業業、並奉獻投入直到去世,這些都堪稱是當今所有官僚的行為典範。
一般人提到李國鼎,多著重在經濟、財政政策上的貢獻,本紀錄片亦是如此,不停提到他所施行的政策與提出的論點。但對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並非只是這些事蹟貢獻,而是其政策計畫的思維哲學:「先見林,再見樹」這樣的一個觀點。現今台灣多數政務官的施政計畫與方針,大多缺乏遠見。除了選票考量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個「由廣至深」的施政思維。李國鼎所提出的政策之貢獻,其影響不僅限於施政當時,而是遠及十年、數十年。反觀當今政務官多好大喜功,往往在其任期中瘋狂做一堆零星瑣碎,卻無法整合、且缺乏長遠運用評估的「政績」,好讓選民以為他做了不少事,但實際上那些「政績」大多就像免洗碗筷一般,用沒多久就得丟,這樣又稱的上是所謂的政績嗎?我想李國鼎的思維值得這些政務官多多學習。
2010-04-21
如此社會心態
.
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的死刑議題,就我自己生活周遭的觀察與媒體的呈現,似乎是反對廢除死刑占較大多數。如我身邊的朋友對這件事幾乎是一面倒的態度,或是facebook上的反廢死刑網站在幾天內人數就成長的相當驚人。而在媒體及相關學術統計等亦是反對廢除死刑占多數,可見社會大眾對廢除死刑似乎不是很能接受的。
廢除死刑的措施似乎是歐洲各國(一般民眾認為的所謂的「先進國家」)的趨勢,比較大的層面是對人權的重視。當然我很肯定這樣一個重視人權的前提,但重點是,這的確顧慮到了犯罪者的感受及其權利,但另一方面,這對當初的受害者是否公平? 犯罪者是否真的悔改,這些都是這項措施的一個疑問所在。以台灣現在整體的社會觀感及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完備的情況下,說老實話,廢除死刑仍是一個過於爭議的問題,時機既不成熟,相關問題恐怕也難以掌控。
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的死刑議題,就我自己生活周遭的觀察與媒體的呈現,似乎是反對廢除死刑占較大多數。如我身邊的朋友對這件事幾乎是一面倒的態度,或是facebook上的反廢死刑網站在幾天內人數就成長的相當驚人。而在媒體及相關學術統計等亦是反對廢除死刑占多數,可見社會大眾對廢除死刑似乎不是很能接受的。
廢除死刑的措施似乎是歐洲各國(一般民眾認為的所謂的「先進國家」)的趨勢,比較大的層面是對人權的重視。當然我很肯定這樣一個重視人權的前提,但重點是,這的確顧慮到了犯罪者的感受及其權利,但另一方面,這對當初的受害者是否公平? 犯罪者是否真的悔改,這些都是這項措施的一個疑問所在。以台灣現在整體的社會觀感及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完備的情況下,說老實話,廢除死刑仍是一個過於爭議的問題,時機既不成熟,相關問題恐怕也難以掌控。
2010-04-07
窮的只剩錢
從海堤上能眺望整個村落,以及外頭那沒事就能找貝類爭鮮的廣闊潮間帶。即便對從未珍惜過這裡一切的我而言,記憶也不過難堪的停留在那不高也不矮的海堤,小小的廟,或是那深不見底的小小水井,算來算去也總是海堤內。
.
.
.
.
但那總是曾經的記憶,儘管我早記不得是多久前了..也許是阿嬤牽著我手的那個冬天,或是我捧著阿嬤牌位的那個夏天吧。我總是習慣讓相同的場景在不同時間中穿插,直到我弄混了他們。
除非你們變了,那我就永遠也不會搞不清了。
2010-03-07
「尊重」喊爽的
.
有太多軌跡能證實,抱持這種對人自以為理解的認定,以及站在高處,自認為人好的心態,往往成為悲劇的源頭開端...
無論是六十多年前,站在權力者角度認為他人遭受「奴化」所導致的悲劇,或像當今所謂的全球化觀念等等,實際上都是打著保護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旗幟,以替其利益、名份、或是主觀意識強烈導致的扭曲心理所做的合理藉口。
尊重與理解他人的看法,是在決議人事時最基本的原則。一堆人把這話掛在嘴邊,實際上卻從未實踐這些口號的真正內容。一方對人不尊重,另一方自然也沒有對其尊重的道理,紛爭衝突於焉產生。這種無聊至極的消耗處處都在發生,有些人倘佯在這樣的無底洞中,藉此催眠自己活著;有些人則依侍其自以為是的正義,認為這是必要的手段。但實際上,多數人在這樣的爭論流血過後,還是無法理解對手訴求的是什麼,或因為利益、名份與偏差的心態而拒絕理解。
說老實話,無法理解對方的心態並不是什麼大錯,畢竟人人都有其秉持的價值觀與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至少要做到所謂的尊重,就是在對方並未損及他人實質利益或是破壞生存環境的前提下所做的最大包容。當今很多人都把這樣的前提過度放大,像是親戚前的面子,或將該有的義務解讀成付出等等,很多都沒有實質的意義,而是主觀意識的過度解讀。在這樣的心態下導致尊重的流產,老實說,我難以接受。
有太多軌跡能證實,抱持這種對人自以為理解的認定,以及站在高處,自認為人好的心態,往往成為悲劇的源頭開端...
無論是六十多年前,站在權力者角度認為他人遭受「奴化」所導致的悲劇,或像當今所謂的全球化觀念等等,實際上都是打著保護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旗幟,以替其利益、名份、或是主觀意識強烈導致的扭曲心理所做的合理藉口。
尊重與理解他人的看法,是在決議人事時最基本的原則。一堆人把這話掛在嘴邊,實際上卻從未實踐這些口號的真正內容。一方對人不尊重,另一方自然也沒有對其尊重的道理,紛爭衝突於焉產生。這種無聊至極的消耗處處都在發生,有些人倘佯在這樣的無底洞中,藉此催眠自己活著;有些人則依侍其自以為是的正義,認為這是必要的手段。但實際上,多數人在這樣的爭論流血過後,還是無法理解對手訴求的是什麼,或因為利益、名份與偏差的心態而拒絕理解。
說老實話,無法理解對方的心態並不是什麼大錯,畢竟人人都有其秉持的價值觀與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至少要做到所謂的尊重,就是在對方並未損及他人實質利益或是破壞生存環境的前提下所做的最大包容。當今很多人都把這樣的前提過度放大,像是親戚前的面子,或將該有的義務解讀成付出等等,很多都沒有實質的意義,而是主觀意識的過度解讀。在這樣的心態下導致尊重的流產,老實說,我難以接受。
2010-02-02
並非無關
.
最近常常把關注的範圍,設定在實際生活上似乎仍離我有點遙遠的國家與政府層次,雖說若我不主動去想,去碰,國家與政府這樣的事物層次對我而言,感覺似乎是摸不著也與我無關的。這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畢竟就我的觀察,曾經和我有相同被動的人,特別是我這個年齡層,充斥於現在的台灣社會。我們常常對維繫自己權力的政治事務感到厭煩,特別是台灣教育的方式以及整個社會氣氛的影響之下,此狀況之嚴重不難理解。
也許是實用主義興盛使然,我們的教育方針與社會氣氛,只在乎爭取離自身最近的利益與權力,殊不之保障這些利益與權力的來源,實質掌控在這些令人不怎麼喜歡的政治人物上。而政治人物又從哪來?很幸運在「現在的」台灣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但大多數人對此不是消極,就是盲目的狂熱。人們很少真正客觀去理解、評斷這些人的理念與想法,而多流泛於某些人開出的空頭支票與後患無窮的眼前利益。這也許會造成一種危機,就是這些人的存在名義上符合社會的普遍期待與認定,但實質上這是一種未經思考分析的膚淺決定,以致這些人在選後又被大眾失望,而產生一種對此篩選機制感到厭煩的政治消極,但實際上是擁有投票權的這些人,未經審慎才導致的結果,這些政治人物中,不少的確小有問題,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將權力賦予這些有問題的人,才導致這些問題。
最近常常把關注的範圍,設定在實際生活上似乎仍離我有點遙遠的國家與政府層次,雖說若我不主動去想,去碰,國家與政府這樣的事物層次對我而言,感覺似乎是摸不著也與我無關的。這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畢竟就我的觀察,曾經和我有相同被動的人,特別是我這個年齡層,充斥於現在的台灣社會。我們常常對維繫自己權力的政治事務感到厭煩,特別是台灣教育的方式以及整個社會氣氛的影響之下,此狀況之嚴重不難理解。
也許是實用主義興盛使然,我們的教育方針與社會氣氛,只在乎爭取離自身最近的利益與權力,殊不之保障這些利益與權力的來源,實質掌控在這些令人不怎麼喜歡的政治人物上。而政治人物又從哪來?很幸運在「現在的」台灣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但大多數人對此不是消極,就是盲目的狂熱。人們很少真正客觀去理解、評斷這些人的理念與想法,而多流泛於某些人開出的空頭支票與後患無窮的眼前利益。這也許會造成一種危機,就是這些人的存在名義上符合社會的普遍期待與認定,但實質上這是一種未經思考分析的膚淺決定,以致這些人在選後又被大眾失望,而產生一種對此篩選機制感到厭煩的政治消極,但實際上是擁有投票權的這些人,未經審慎才導致的結果,這些政治人物中,不少的確小有問題,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將權力賦予這些有問題的人,才導致這些問題。
訂閱:
文章 (Atom)